今天是:

风险提示

【风险提示】天津市:扭转论文“SCI至上”,回归学术报国初心

来源 :法治周末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20-03-09

针对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、过度、扭曲使用等现象,近日,教育部、科技部印发了《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破除论文“SCI至上”,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,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,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,净化学术风气,优化学术生态。

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破除论文“SCI至上”,是对破除唯分数、唯升学、唯文凭、唯论文、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求的延续。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唯论文倾向,在自然科学领域突出表现在“SCI至上”。近年来,SCI论文以及论文数量、被引次数、高被引论文、影响因子、ESI(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)排名等在内的相关指标,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、绩效考核、人才评价、学科评估、资源配置、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。甚至一些高校对硕士生、博士生申请毕业论文答辩,也将发布多少篇SCI论文作为前提条件。

这导致一种现象,即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,为了发SCI论文而发,甚至将发表SCI论文数量、高影响因子论文、高被引论文作为根本目标,使得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、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。

疫情防控期间,部分科学家“抢发论文却瞒报疫情”的争议甚嚣尘上。虽然发论文与抗击疫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第一时间发论文不代表向民众瞒报疫情,但是,这种舆论激愤的背后,仍是科研领域“唯论文”现象不满的投射。

扭转“SCI至上”,首先需要准确认识SCI。SCI作为一种综合性科技引文检索刊物,本身并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。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,而不是评价系统,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。

SCI论文的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,也不能对应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。而且,SCI论文相关指标也不适用对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。把SCI论文及相关指标作为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的直接判断依据,其实是陷入了“以刊评文”的误区。

走出“以刊评文”的误区,破除“SCI至上”,这要求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制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,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。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应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,完善学术同行评价,用专业的同行评价,对学术创新成就进行客观、科学的评价。

最直接便是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,比如,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,解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,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,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。过去正是这种错误的评价考核机制,致使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功利化地追求SCI论文的数量,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,却忽略了学术的初心。

当然,也要看到,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“SCI至上”现象,也源于高校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估过于看重SCI。比如,将SCI论文相关指标,作为学科评估、硕博点申请等的直接依据,将之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;也与国内外的一些排行榜普遍将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高校排名的权重参考内容有关。

因此,还需从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入手,引导高校回归办学初心,理性看待各类排行榜。

不过,不唯SCI,不是否定SCI,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。论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,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。但是,我们需要的是高水平、高质量、有创新价值,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,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以科学精神、创新质量、服务贡献为追求,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,绝不是为了论文而论文。

文章关键字: 论文 指标 科研 现象 学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