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当前位置: 信用中国(天津和平)>>风险提示
【风险提示】天津市:“硕士招生需酒量论”透射失衡“师徒制”
来源 :法治周末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20-03-09
曾公开感叹研究生推免面试“性别比失调”的浙江大学教授冯钢,近日,再度因其“出格”言论而卷入舆论争议。12月21日,冯钢在其个人认证微博账号发声称:“曾经有一个考生直至今日我还念念不忘,他是被保送到浙大读硕。所有笔试面试都过了,我也以为没问题了。但他报的是我为导师,而我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,他那天是拼着命喝了,我弟子把他抬回宾馆……但最后学校审核他还是没过……我一直觉得我有愧于他,但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,他不管干什么,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,就垫(编者注:应为“奠”)定了他一生的骄傲!”冯钢上述关于“硕士招生需半斤酒量”的言论随即引发网友热议。
此事甫一曝光,就在舆论场引发了几乎一边倒的质疑。尽管随后冯否认了“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”是招生标准,但这样的回应显然不能完全抵消这番言论本身的不当。一来,强调“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”是师门规矩,明显与健康的师生关系形成巨大反差;二来,作为大学教授,公然为畸形的酒文化张目,更有违应有的师者形象。所以,不管其后续如何解释,一位教授公开发表这样的言论,都显得不伦不类,遭遇网友的质疑和批评,并不冤枉。
针对此一现象,不少分析者都看到了其言论中透露出的浓浓的畸形酒文化。确实,中国人的饭局历来就非常讲究尊卑有序,如何喝、喝多少,往往都是以酒桌上“权力”最大的那个人为中心。而一个由导师和学生组成的酒桌,天然就形成了一个“权力场”。所以,作为导师的冯教授对“拼着命喝”的学生大为好感,其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因为学生通过喝酒,向其展示了某种“逢迎”。因此,不管“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”到底是不是其明确的师门规矩,在客观上,也很难说不是因为冯对传统酒文化的信奉,给予了学生不良暗示。在这个意义上,作为陋习的传统酒文化,在此事中确实值得反省。连一个堂堂大学教授也不能“免俗”,足见这种文化的现实影响之深。
但是,将这种酒文化置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来看待,我们又必须注意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,那就是如果“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”真的被个别痴迷酒文化的导师当成了师门规矩,学生是否真的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拒绝这样的“潜规则”?
现实中,我们的导师与学生关系,往往被包裹在“一日为师终身为父”的传统观念中,动辄发展成为人身依附关系。不仅导师的个人爱好,如对病态酒文化的痴迷,学生需要“无条件”配合乃至迎合,乃至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,甚至被导师侮辱,也往往毫无招架之力。如今年3月就有某大学教授在学术交流群里要求学生无休工作,并辱骂学生称“你们这些垃圾、白痴,有什么资格需要休息”;另外,如去年武汉理工大学发生的“陶崇园坠亡”事件,也直指某种不健康的师生关系。诸如此类事件,都展示了导师在学生面前的“绝对权力”。而学生的“被动”,不只是受传统师徒观念的影响,也更是因为,导师往往直接掌握学生的论文能否过关、奖学金资格乃至就业推荐等诸多切身权益的“定夺权”,稍有“不从”,即可能招致不当对待。
因此,“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”的师门规矩背后,除了糟糕的酒文化,更是缺乏足够规制的导师权力。能够让冯教授大言不惭地说出上述言论的,恐怕不是因为“喝高”了,而是未受足够约束的导师权力让其产生了幻觉。一定程度上说,如果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权利关系,学生对不当要求有“说不”的底气,那即便个别导师痴迷于酒文化,或是有其他无理要求和爱好,其“危害性”恐怕也在可控范围。
总之,从近几年接连曝光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悲剧事件,到这次有教授毫无顾忌地说出“醉话”,都再次提醒社会,是时候对导师权力过大的问题有足够的审视了。让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从传统的带有人身依附性的“师徒制”,走向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,这比反思师生相处中可能出现的病态酒文化,更为迫切,也更为“管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