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信用能够换来“真金白银”

来源 :中国农业新闻网-农民日报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18-07-17

在当今社会,讲信用,不单是一种道德评价,更能换来“真金白银”。信用评级高、征信记录好,便能贷到更多款,享受更优惠的利率;信用评级低,征信记录差,贷款额度就低,甚至会被银行拒之门外。对于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农民来说,依靠信用可以贷款无疑是个降低融资门槛的好办法。实现这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落地,首先要建立农村的信用体系,对农户的信用来一次彻底摸查。在此基础上,信用贷款才有据可循,信用评级才能成为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依据,真正体现信用的“含金量”。

近几年,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早已开始实施“信用工程”。根据对一家一户农民征信记录的摸底调查建立信用档案,并以此为依据,按照一定标准,评选信用组、信用村、信用镇。信用评级越高的村组,农民能够享受到的贷款优惠越多,融资成本越低。这种层级式基层信用体系的建立,不仅对农户个人形成约束,还将个人信用与集体信用捆绑起来,对于农村熟人社会和社区性的特点而言,能够对农户形成有效约束。也就是说,如果农民不能有效进行自我约束,村集体会进行约束监督。若因个别农户信用不好、还不上款而影响整个村集体的信用评级和融资成本,失信的代价未免太大,村集体当然不会坐视不管。

事实证明,凡是被评上信用村的村子,往往会形成资金盘活产业,农民富裕起来,还款能力增强,融资更容易,村容村貌大变样的良性循环。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前进村就是一例。以前的贫困村变富裕村,全靠盘活了葡萄产业,金融活水功不可没。创建信用村前,农民最高只能贷2万元,还往往因没有有效抵押物贷不下来。评上信用村后,农民每户可贷10万元,还无需抵押物。前进村在农信社的500万元贷款中,300多万元用于发展葡萄产业。村里成立了合作社,投入资金,改变一家一户传统小农种植模式,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,农民和村集体都富了起来。

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对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这项工作并非一日之功。农民的信用记录需要时时更新,信用村组的创建也需要动态管理,不达标的村组撤销,达标的加进来,这样才能为放贷提供最准确的依据,降低金融风险。这一系列工作需要基层金融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,给本就底子薄弱的基层金融机构增加了负担。因此,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支持投入力度,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,以信用为农民开辟一条够得上、用得顺的融资渠道。


文章关键字: 信用 社会 农民 道德 真金